生成课程的内容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17-04-20 17:28 阅读量:1429

什么是生成课程?
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课程------生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教师中心课程是有根本差别的。同时,在生成课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这也是生成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之本质差别。
因此,生成课程从根本上来讲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那生成课程的内容从哪里来?以下七方面的内容来源也许会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 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在生成课程中,我们一再强调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是因为在以前的课程中我们忽视甚至无视幼儿主体的存在。但是,作为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他们还不具备正确选择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幼儿发展的依据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生成课程从根本上讲是在《规程》与《纲要》中“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作为生成课程的第一个内容来源。
作为《规程》下文件的《纲要》,将《规程》第四章。幼儿的教育”的内容展开并具体化,阐述了各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求,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对源于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课程来说,不能把《纲要》中的内容“拿来”就用,而需要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兴趣、需要。
要实现这一转化,教师一方面要对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了解本班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能力特征,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与中间的桥梁,进而提供蕴涵着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与相关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如此,就可以把孩子们各阶段的发展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生成有价值的课程。
比如,《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出了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及“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老师就根据自己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学期初布置教室时在天花板上悬挂了一些具有弹性特点的玩具。孩子们对这些玩具很感兴趣,常常去摆弄它们。多次摆弄之后,“弹性”的特征逐渐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于是,围绕着“弹性”便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收集弹性玩具、探索弹性特征、制作弹性玩具等等。
二、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也有着共同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热衷于一件事,不断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生成课程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的孩子对那个问题感兴趣。这时老师怎么办?首先需要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价值判断,判断的标准就是幼儿教育的目标。老师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判明,支持孩子的哪一兴趣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之后,再提供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材料,同时要借助于自身的参与来为这一活动做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活动中来。对于那些在价值判断中被列在次要位置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向孩子提供书籍、操作材料、空间、时间等方式给予支持。
比如,春天来了,孩子们对大树底下忙碌的小蚂蚁产生了兴趣,不停地问“小蚂蚁的眼睛在什么地方”、“小蚂蚁怎么说话”、“它们吃什么”等等。此时,老师思考的不是如何尽快地给孩子答案,而是围绕孩子喜欢的蚂蚁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于是,顺着孩子的兴趣,他们开展了捉蚂蚁、蚂蚁吃什么、蚂蚁的种类、蚂蚁的故事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找到了捉蚂蚁的几种适宜的方法,学会了记录、实验、查找与分析资料,发展了想像力。应该说,假如没有老师对孩子兴趣的价值分析与引导,孩子们对蚂蚁的关注不一定导致活动的必然产生。因此,具有责任心和一定专业素质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孩子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条件和创设相关的环境,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幼儿共同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孩子们每天生活、游戏在一起,由于个性不同,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是避免不了的。很多老师为此而苦恼,殊不知,出现一些问题,反而给我们提供了开展教育的时机。只要老师是个有心人,解决问题时能透过问题表面看到问题实质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幼儿生活中的问题与冲突,就会成为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如,近一段时间,活动区的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对自己用过的物品和废弃物不愿意整理。老师抓住幼儿在共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这个问题所蕴涵的教育价值,生成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不仅解决了班上环境混乱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三、幼儿身边的人与事
幼儿每天都会接触一些人。这些人在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在交往中可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涉及方方面面。如,一个从来都是穿着便装的警察家长,忽然有一天穿着警察制服来接孩子。孩子们一下就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您怎么变成警察阿姨了?”“阿姨,你带枪了吗?”“阿姨,你抓过坏人吗?”“阿姨,你会开警车吗?”于是,班里围绕着“警察”生成了一系列活动。在游戏中,有的“小警察”很粗暴,有的“小警察”很胆小;有的“小警察”抓坏人,有的“小警察”指挥交通。为了让孩子们对警察有个真正的了解,老师与警察家长联系,请她利用接孩子的时间,为孩子们进行有关警察的答疑活动。家长欣然接受,不仅讲了很多有关警察职责的内容,还给孩子们讲了两个警察叔叔勇敢机智抓坏人的故事。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了警察职业,还丰富了孩子的游戏内容。
幼儿身边的一些事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也会成为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
五、社会热点问题
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比如重大活动内容,他们会围绕着这些话题,去探究原因,去参与评论。比如,现在各种广告充斥街头巷尾,影响到了孩子的生活。他们频繁地将广告语运用在一目生活的各环节中,表现出了对广告的浓厚兴趣,但广告知识的匮乏,又影响着他们对广告的理解与判断,于是这个社会热点便成了生成课程的一个内容来源。
六、动植物与自然规律
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引发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意外或突发之事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如果有意外或突发事件产生,老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在瞬间判断出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如果该事件存在着有意义的教育因素,那么课程就生成了。因此“意外或突发之事”也可以成为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
对突发或意外事件的利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它要求教师在转瞬间对眼前事件的教育价值做出判断,并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不过,当教师难以在瞬间进行价值判断,或者虽然意识到价值的存在却还无法明确下一步活动的思路或框架时,可以先让幼儿就此事充分发表看法。这样做,既可满足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又可争取到一定的时间,进行周密的思考,逐步形成下一步活动的计划。
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会从孩子们身边的活动中找到它。在某个场合、某个时间或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发现它的时侯,作为教师一定要珍惜,因为这些教育的机会稍纵即逝。让我们睁大慧眼,张开耳朵,去捕捉,去实践,使孩子们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健康地成长吧!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黄岗路北段46号
邮编:250031
电话:0531-58675269
邮箱: tqqbhyey@sina.com
备案:鲁ICP备1701182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微信公众号
建议在IE8以上版本浏览器下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