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共享自然

发布时间:2017-04-11 00:00 阅读量:1421
教育最终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它是对人的教育,不能忽视人的本性。当这一观点在理论界达成共识之后,教育工作者们开始在教育实践中探索究竟怎样做才能达到或者说更加接近教育的真义。在思索如何真正从人的出发点去教育孩子的时候,“自然”二字一次次地叩响了笔者的心扉。
1. 为何要与儿童共享自然--自然的启示
自然万物对于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儿童。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自然也是人的天性。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自然中可爱的生灵。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扭曲。当我们处心积虑地在幼儿园宝贵的空间里建好了一个个植物角、动物角的时候,可曾想到这小小的角落又如何能代替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呢?自然对人类的经济贡献自不必多言,而其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价值更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深思考的。
自然的精神价值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价值。自然万物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知识生产的宝贵素材。儿童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儿童知识水平的提高。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无机物质,几百万种生物还没有载入科学史册。在人类知识的最新发展中,自然界发挥着巨大的启示作用。从科学知识发展的大趋势看,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圈的进化,入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形成关于自然进化的全球生态学理论,这些新的学科确立了把自然界当成自身不断演化的自组织系统的认识原则,给人类的科学认识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人类知识的不断累积离不开自然界,以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为目标之一的儿童教育应该充分重视自然的知识价值。
第二,道德价值。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对人类的行为亦有所启发。美国的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认为,环境伦理学作为一种新伦理学,与旧的传统伦理学完全不同。旧伦理学是一种人类利己主义的伦理学,它只关心人类的生存利益,而不关心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存利益。而新伦理学突破了旧伦理学的界限,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而且还要从每一个生物物种扩展到生态系统和整个自然界。正像人类需要可持续发展一样,自然也有持续生存下去的权利。自然不仅仅是人类的环境和资源,也是其他生物的环境和资源。人类应该为生命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因此,建立儿童的生态伦理学观念是对而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审美价值。自然的美是充沛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美之所以为美,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晓东提出了两种美的概念,其一是本体论上的美,即本体之美,它是指本体世界蕴含着的美,实际上就是自然界的秩序、规律,是理念,它不依主体的存在与否而客观地存在着;其二是认识论上的美,即审美之美,它是指生命主体对本体之美的把握。生命从无机世界中脱颖而出的同时,审美之美也便因生命的产生而从本体之美中脱颖而出。在生命主体那里,本体之美脱离了混沌的宇宙整体,而以生命主体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自组织。在这种自组织过程中,主体便主动固结周围环境中的秩序和规律等。这些秩序和规律等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由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表现的,因而是感性的。主体对这些感性秩序、规律等本体之美的同化、顺应以及由此而达到的主体与外部客体的平衡,便是审美过程。(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第197页~205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怍为审美主钵的人本身便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高级生命形式,其审美过程也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的本体之姜的把握。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不得不感叹,能够搬到教室里来的自然真是太有限了!我们可以看到,一学年中有限的几次接触自然的机会,往往会使孩子们欢呼雀跃。所以,这里提出的“与儿童共享自然”,正是要呼吁成人加倍重视真实崮然的巨大教育价值,深入研究如何运用自然资源对儿童进行全人的教育。成人应该多给儿童一些拥抱自然的机会,与他们共享自然。这些机会本身就应该是儿童教育的组成部分,并能成为无尽的教育资源的生发点。在自然这本活生生的教材中,儿童必将会受到充满趣味与激情的教育。
2.怎样与儿童共享自然--教育的呼应
面对着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其实,在自然中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一个5岁左右的儿童的活动案例:倾听自然的声音,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将儿童带到一片安全的树林中(春季)。孩子们圉成一圈坐在草地上,双手握拳举向空中,闲上眼睛,倾听自然。听到一种声音就伸出一根手指,听到两种声音就伸出两根手指,以此类堆。大约5分钟后,让孩子们睁开眼睛,用手中的彩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听到不同声音时的感觉,可以是一个线条、几个小点等等。然后,孩子们和教师一起谈论自己听到的声音以及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来源的想像和猜测。教师记录下孩子一共听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并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这些声音只是自然界数不清的声响中的极小一部分。接着,孩子们4人一组,到周围去寻找发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发现。
自然中的游戏并不一定都是动态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游戏也会给儿童带来深刻的体验和身心的愉悦。孩子们处于自然怀抱中,通过倾听、想像、对话、绘画等方式,对自然的多样性的认识由间接接受变为了直观感受,多种感官被同时调动起来了,对自然的认识兴趣得到了激发,对自然的美有了深切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表现。我想,即使无法让每一节课都以这样的方式在自然中展开,这样的一节课多少也可为孩子们以后的相关学习做些铺垫。
在这一活动中,存在着成人与自然、儿童与自然、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四方面的对话。在自然中的任何一个新发现,都有可能是儿童眼中的新大陆,也可能成为其科学认识的推进器;任何一个新感受,都有可能成为成人打开儿童情感之门的钥匙;在自然中的点点滴滴美的发现,都有可能引导儿童逐渐进入审美的殿堂。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通过对话、游戏等多种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而言,在学习中激发认识的兴趣和探索的乐趣或许比获得冷冰冰的知识更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有的学者已经指出:启发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不断探索世界的热望,激发儿童不断提出新问题,应当是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自然”为儿童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认识世界,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
需要指出的是,在“与儿童共享自然”的过程中,儿童是主体。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成人应该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安全问题需要非常重视之外,如何做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优秀的“户外教师”也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儿童。儿童是具有独特文化和权利的个体,是主动的学习者,有着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富有好奇心和创造性,有着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愿望。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儿童的世界是审美的、诗意的、感觉的、游戏的,成人的世界主要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创造和想像,成人的世界里更多的是标准答案……这些差异是我们在认识儿童的时候必须清醒看到的。如果说教育界已经关注到了这种差异,并在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话,那其变化过程可以用滕守尧先生所提出的世界教育走过的三个阶段来描述,即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对话式教育。这反映了从“以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到“以接近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的转变过程。对话式教育扬弃了前两者.强调教育中成人与孩子双方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将更加有可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第二,要使与儿童共享自然的过程充满快乐。成人的热情是富有感染力的,应被视为教育的一笔财富。如果成人一直很快乐,儿童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无论是激情澎湃的游戏还是安安静静的体验,快乐都不可缺少。
第三,少些说教,多些分享,细心观察,灵活把握教育时机。能和儿童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情,才毹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与友情。更具体地说,成人要善于接纳,学会倾听与了解。融于自然之中的户外活动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孩子们的热情,这时,成人就可以巧妙地把儿童的热情引向学习。大自然中总会有令人兴奋或有趣的事发生,成人只有敏锐地观察到自然的变化对儿童的影响才能够随时随地地调整、优化自已的教育计划,在预设性的教学内容和即兴生成的新教学内容之间,做适度的调控与把握,使之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在共享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将使孩子受益无穷、成人回味无穷。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黄岗路北段46号
邮编:250031
电话:0531-58675269
邮箱: tqqbhyey@sina.com
备案:鲁ICP备1701182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微信公众号
建议在IE8以上版本浏览器下查看